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捷克斯洛伐克X旅人X福爾摩沙 1920's特展

  • 日期:2023-09-15~2024-04-21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
特展主視覺

序論
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興起民族自決風潮,臺灣也開啟反殖民的政治社會運動。正值臺灣反殖運動熱潮尾端,一個來自一戰後新興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旅行家卜吉比索爾,橫跨歐亞大陸,於1929年來到臺灣,見證了殖民政府的言論自由管制,無法自由攝影與行動。在這種種被限制的背景下,他提出了對於殖民地臺灣的外人觀察,同時也結識了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家蔣渭水跟推行世界語的臺灣同志。當時的臺灣與捷克同屬世界弱小民族,為了對抗強權而展開了短暫但意味深長的交流。

第一單元-弱小民族的惺惺相惜
一次大戰結束前,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主張民族自決、限制軍備以及創建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等的國際主義。戰後在世界上也因此掀起了反殖民主義風潮,民族自決的結果奧匈帝國瓦解後,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建國,而在東亞也興起了反殖民浪潮,臺灣也在1920年代興起了政治社會運動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運動的尾聲,卜吉比索爾來到臺灣,與臺灣民眾黨的蔣渭水等人透過演講進行交流,因此受到殖民地警察的嚴密監視與封鎖,一場旅程同時見證了弱小民族惺惺相惜以及殖民統治。

第二單元-壯遊世界的捷克斯洛伐克旅人
有捷克馬可波羅稱譽的卜吉比索爾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時期的重要旅人、記者、以及,也是首位來臺的捷克旅人。熱愛冒險的卜吉比索爾,18歲開始人生的第一次遠行,前往內戰中的俄羅斯。24歲的他於1926年8月展開世界壯遊,僅帶著一套衣服、背包以及有限現金,多數時間以步行的方式、有時搭乘火車、汽車、馬車、輪船、騎馬、騎大象等代步工具,穿越沙漠、森林、山脈、河流、海洋,在五年內完成超過16萬公里的世界之旅。卜氏足跡遍中東、中國、朝鮮、日本、蒙古、印度及東南亞等50個國家,拍攝數千張的照片,留下許多親身觀察、描繪生動的手寫旅誌。卜氏冥誕120周年,後人將其遺留資料捐贈予布拉格,讓一度佚失的精彩旅程,得以重現世人眼前。

第三單元-被殖民政府限制「視野」的外國旅人
臺灣總督府對外國人言行舉止與攝影都嚴加管控,由於卜吉比索爾反殖民主義立場鮮明,導致旅遊全程都有日本巡查隨行監控,而且進入原住民區域(「蕃地」)需要政府許可,推測卜吉比索爾無法進入「蕃地」,即使進入也無法隨意攝影。他留下的臺灣照片,推測許多係翻攝自明信片、寫真帖等既有臺灣圖像資料,但他透過這些被限制視野的圖像,選出覺得有意義的部分,仍展現了個人觀察。

第四單元-同時代來臺的外來旅人們
1920年代前後,由於島內外交通、旅宿、治安與衛生條件的改善,開啟臺灣觀光年代。一方面殖民政府透過對旅遊業的規劃,精心設計熱門旅遊路線,以及各種關於臺灣形象旅遊素材 ,展現出殖民者企圖,這些也營造了外來旅人的臺灣印象。另一方面,包含卜吉比索爾在內的旅人們來自不同國家、背景與立場,觀察時也不可避免會帶入自身視角形成自己的臺灣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