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 日期:2024-08-13~2025-03-16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
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單元一:部落的回望

當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如何在新居處延續、經營在地認同與記憶。

 

•迴嘉德路-看見Tjailjaking賽嘉部落

這段故事,是關於一個因日本政府政策而成形的部落,在新的土地上所共同走過的路。現今的賽嘉部落,曾經是居住在德文村不同部落的家族們,因為日本「集團移住」(集體遷村)政策而共組成一個部落。搬遷到了新的地區,賽嘉族人共同經歷了數個世代的農作產業與勞動生活,形塑出不同世代對這塊土地的記憶與認同。

 

•憶鷺走來-看見Pailjus白鷺部落

關於一個部落在原鄉經歷的移動,居民對舊部落生活的記憶。白鷺部落因國民政府實行原住民保留地政策,於1959年起搬遷,與高見部落合併成為南和村,在文化與生活上不得不經歷許多改變。跟著我們一起看見白鷺部落族人的生活記憶,在思念中喚起曾經的歸屬。

 

單元二:離鄉到都市

當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如何在城市形成獨特的生活樣態。

 

•都市裡的石板屋-從山中來的工藝師

1930年間,邁向都市化的屏東市內,曾經有幾間排灣族的傳統石板屋坐落在屏東公園北方,當時被稱為バンオク(蕃屋)。在屏東古地圖史料上面所標示的兩個地點:「蕃屋」、「地方工藝紹介所」,曾是官方重視的觀光經營場所,可以說是最早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更是百年前的熱門打卡勝地,留下了從皇室成員、地方仕紳到學生校外旅行的珍貴影像畫面。然而,從另一觀點來看,這也是日本政府對原住民族的殖民展示。回到族人的視角,其實這些地點與原住民工藝師從原鄉移動到屏東市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透過文獻與田野調查,讓記憶慢慢浮現在世人的面前。

 

•都市奮鬥誌-從山裡來的Ngudradrekai魯凱人

透過三位從霧臺原鄉移居至都市的族人人物誌,讓看見原住民族在都市生活的實況以及其文化韌性。在民國50至80年間,許多屏東縣霧臺鄉內的魯凱族青壯年為經濟、就學、醫療等問題,選擇離鄉背井來到都市生活定居。族人們雖然面臨著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生活習慣不同,卻仍能在困境中因著族群互助、團結、分享的精神,逐漸適應在都市的生活,並展現出適合當地環境的魯凱文化。

 

•都市裡的排灣人-Vusam a kemasi kuabar我來自古華

這是一段屏東古華部落族人遷徙至台南永康的生命經驗。1972年莉泰颱風襲擊屏東春日鄉排灣族古華部落,許多族人為了生存與經濟,移居臺南永康,展開了他們在臺南奮鬥深根、文化傳承的故事。「Vusam a kemasi Kuabar」意為「來自古華的種子」,這段古華部落族人遷徙永康的歷程,一起看見族人們身上的vusam價值。

 

單元三:身分的追溯

面對不可抗力的歷史潮流,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身分認同。

 

•初醒之地-找回Sapediq射不力的故事

因為戰役而被遺忘的Sapediq射不力社群,我們要將這段人群歷史找回來。Sapediq射不力社群曾經管轄19個部落,卻在牡丹社事件後因日本集團移住政策而離散。因此,獅子鄉文物陳列館的夥伴們,試圖藉由一張牡丹社事件北路戰線古道地圖,來探尋對Sapediq射不力的認識。

 

•聖貝守護的子民-探尋Hla’alua拉阿魯哇的故事

拉阿魯哇族在歷史上的移動中,經歷了變與不變的洗禮,造就今日的貝神子民-拉阿魯哇族。拉阿魯哇族是溪流民族,散居於高雄市桃源區荖濃溪西岸的可耕地各處,在移動的路徑中,遇過別族也經歷文化交流,因拉阿魯哇族曾被政府歸為鄒族,直到民國103年才被正名為拉阿魯哇族。現今,拉阿魯哇族人主要分佈於高雄市桃源區的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少數則在三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