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地圖島嶼‧臺灣曼波:臺灣的地圖與文化

  • 日期:2018-07-01~2018-09-30
  • 地點:桃園國際機場第2航廈出境區四樓貴賓室區

地圖島嶼‧臺灣曼波:臺灣的地圖與文化


「如果將這些古地圖交疊,你會發現臺灣就是一座隨著歷史不斷舞動的島嶼」

臺灣,或說福爾摩沙、艾爾摩莎、東番、北港、小琉球、大員、東寧、高山國,這個在中國大陸東南方的小島,大約從16世紀末開始,慢慢浮上世界的舞臺,為各方人們所想像與認識,自此「臺灣」的形象就一直隨著歷史與文化的流動而改變。

臺灣島嶼形象的轉變,最先呈現在古地圖中對臺灣位置與形狀的描繪。在歐洲人來到東亞後,臺灣在探險家手中的地圖上,受到測量技術、地理知識、傳聞的影響律動、變化,經過數十年的搖擺、變形,才由飄忽不定的小島,最終在17世紀上半葉前後,被固定在北回歸線上,成為今天大家認知中的番薯模樣。

經過了清領時期、日本時代,一直到現代,地圖都被賦予著紀錄不同事物的功能,也因此每張地圖都有它獨特的樣子,而地圖背後也都夾帶著繪製者的思維與觀點,更紀錄當時時空背景下的臺灣文化。

此次於桃園機場博物館文化櫥窗的展覽,我們精選了臺灣從古到近代的地圖,以及當時空下的圖像、老照片來講述地圖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從文化面延伸,同步展出了林柏樑精彩的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