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 雲天廣場水舞臺本區設計取自「鯤鯓」意象,讓參觀者走進本館時,彷彿看見海天之際浮起的小島,感受到臺灣豐富的地景樣貌。「鯤鯓」指的是臺灣西部沿海瀉湖地形在原海岸之外形成的系列沙崗,橫渡黑水溝來臺的先民,依其對臺灣島的第一印象,稱之為鯤鯓。
- 光電雲牆「光電雲牆」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是國內經典的光電發電設施之一,也是本館極具代表性的醒目大型意象。雲牆共由1,755片板面組合而成,含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及405片網印玻璃,組合成本館的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其設計除了象徵先民渡海之際雲天壯闊的意象,也是支援博物館電力的環保設施。
- 行政典藏大樓採用原住民干欄式建築的立柱,結合石板屋意象的外牆。行政空間以鋼材及大面落地玻璃產生「虛」的效果、典藏庫採用厚實的石材塑造「實」的意象,產生虛實之間強烈的張力,藉由不同素材的運用形成空間的對話,加上光影在玻璃及窗櫺格柵間的律動,讓建築充滿了生命力。是國內首座結合承重牆、斜撐鋼柱與三向預力預鑄構件的建築。
- 展示教育大樓採用漢人紅磚四合院的概念,基層則結合了原住民干欄式建築的立柱,2樓以上空間挑空、挑高,營造出廣闊的穿透感;樓層間預留多處與外界臨接的穿透空間,加強自然環境與建築的對話。建築採預力預鑄構造系統,以「清水混凝土」組裝樓板及牆面,一塊塊如積木般堆疊而成,是臺灣博物館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