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誕生,始於1992年。最初七年,可謂是從無到有、開天破地的奠基期。目標定位、基地設置、用地取得與組織歸屬等工作,皆在此間進行。
籌建臺史博的初衷,是希望以「臺灣歷史」為軸心,結合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域,呈現臺灣歷史的繁複面貌;同時透過多元詮釋的歷史敘述,展露臺灣長時期多樣民族與生活環璄互動的歷程;進而開拓出更為壯闊的視野。
臺史博建館基地設於臺南市安南區──即四百多年前外人初識臺灣並開啟其歷史時代的臺江內海。具備歷史意涵的規畫,兼及南北發展平衡,也更貼近庶民生活與島嶼文化。臺史博期透過跨學科的史學研究、臺灣研究圖書的典藏、網路資料庫的建構、臺灣史料的整理四大方向,打造一南部的臺灣史研究資源中心。立意深廣,亦吐露出自規畫以降,所面臨的種種使命的挑戰。自原名為「省立歷史博物館」,精省後改隸,改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之後歷經人事的改替、預算的凍結等變化,早在擘劃階段,臺史博即已開啟其遙迢曲折的路途。然而,臺史博勇往直前,以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歷史博物館為終極目標 。
於2000年臺史博臨時籌備處遷至臺北市紹興北街獨立辦公室,臺史博即進入篳路藍縷的籌備期。 博物館園區占地二十公頃,擁有廣大綠地與水域,朝「知識臺灣」、「自然臺灣」、「鄉土臺灣」、「展演臺灣」四大方向進行規畫,以成為「臺灣歷史公園」為最終標的。園區內主要建物──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設計監造的招標、簽約、興工等多項龐大艱巨的硬體建設工作,皆在此階段展開。隨後並歷經多次討論與修正,以期臻至完善。
除硬體外,臺史博開始進行「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建置計畫」。其中「文物文獻典藏」為具體工作之一,蒐藏重點分為「海外臺灣資料」與「近代及當代蒐藏」,此階段皆獲初步成果。透過採購、捐贈、移交等方式,已藏文物包括「臺灣早期漆器」、「臺灣早期道教圖」、「臺灣歷史民俗畫作」、「臺灣早期傳統服飾及飾品」等。並在多方考察、評估後,陸續執行相應的典藏功能需求,包括臨時典藏庫房的建構,館藏品登錄、入庫、修復、保全與監視等正規程序的建置等。
多項海內外有關臺灣資料的調查與研究計畫,亦是此階段的工作重點,包括「大航海時代臺灣圖像研究計畫」、「從古地圖看臺灣之展示計畫研究案」、「臺灣女人研究計畫」等,均透過委託等方式加速執行。同時還出版《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古地圖》、《早期臺灣歷史文獻研究書目》等多種極具文獻研究價值的書籍,此時,臺史博亦開始獨立辦理如荷蘭時期臺灣圖像計畫等展示研究相關計畫。 臺史博並在長期累積的有形、無形資源基礎上,籌辦各種類型的主題展示與教育推廣。結合學校與社會資源,建構文化資源網絡,與諸多單位共同舉辦活動具臺灣歷史特色的活動,例如「府城媽祖行腳」、「澎荷初會四百週年」、「紀念國姓爺賜姓360週年」、「臺南建城280年」等。臺史博期許經由持續性舉辦各類公開性活動,能傳遞歷史知識、加強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亦能促使更多民眾參與其中,擴大對社會的影響力。此外,網路資訊與數位典藏系統亦是「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建置計畫」的重要工作之一,依隨研究專案逐一建置完成。
為記錄臺史博的建設過程,2004年1月起,開始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通訊》,以半年刊方式詳實刊載各項硬體、軟體的進度,亦藉此增進外界對此一博物館成立計畫的理解。 2007年3月,正式奉准成立中央四級機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同時擴大編制,分為研究組、典藏組、展示組、公共服務組,逐一進用。漸形齊備的制度與人事,是臺史博朝向一正式博物館的關鍵性環節。
臺史博自籌備處時期開始,相關的規劃與執行工作皆在臨時辦公室進行,自寄居省立臺灣博物館、遷至北市紹興北街,再南下暫寓臺南市立圖書館安平分館,可謂輾轉流離。直到2007年5月,基地園區的行政典藏大樓落成,長期遷徙的同仁夥伴才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處所。2007年10月,臺史博舉行揭牌儀式,長期儲備資源、累積能量的臺史博,臻至這一重要里程碑後,終於邁入了愈益暢旺的關鍵期。 此階段的臺史博不唯接續進行蒐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核心工作──包括藏品受贈、重點採購、學術研討會、主題展覽、教育研習營等,皆愈益頻繁;亦承襲之前的工作,與當地社區進行多元的交流與連結,包括進行田野調查、耆老訪談、志工招募、地方文史工作坊等,臺史博以臺江內海為基礎腹地,墾掘、發擅在地特色,此不唯增進民眾的認同與參與,更可謂是行遠自邇,點滴梳理臺灣的歷史脈絡,逐一建構臺灣的共同記憶。而橫越國際的各種研究與展演活動,亦未曾歇止,臺史博意欲以其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豐沛礦藏與多元詮釋,讓臺灣能與世界接軌,閃耀出動人的土地情感、獨特的島嶼身世。
「臺灣歷史知識庫」計畫的執行,則是期許透過全面性的史料文獻,建置完整的臺灣歷史資料庫,打造臺灣歷史研究與學習的知識平臺。
園區內的硬體工程與設備建置皆已大致完成,2010年10月開放園區,2011年10月正式開館。占地1324坪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依年代展示臺灣土地與人民的美麗面貌。默默勤勉耕耘了近20年,此後,臺史博將一秉初衷,繼續與大家共同珍視過往、努力現在、走向未來,成為臺灣歷史最堅實閃耀的堡壘。
2011年10月29日,屬於全體臺灣人的臺史博,在民眾的引領期盼下,榮耀開館,並獲得國內外世人的關注,開館後,面對佳評如潮,遊客如織,參觀人數屢屢創新高的過程,臺史博懷抱著感恩心情,拉開營運的巨幕,以臨淵履薄的態度,期待不斷學習精進,邁向峰頂,締造更專業踏實的成績。
肩起關注庶民生活的閘門,除了承載著傳遞知識的使命,臺史博在嶄新征程的規劃裡,毅然專注瞭望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持續發掘臺灣涉外關係史料、蒐羅各方文物與以教育為核心的展示規劃,呈顯著豐饒多元的各項成果;而2012年5月,臺史博學習中心的勃然啟動,延展歷史資源與數位成果的運用,拓展完備的博物館服務工作,也開啟與世界接軌、對話的大門,包括:關心弱勢族群,培養人文、生態的客群,並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以及結合社會資源,推動友善平權的價值,向外遠播,開啟嶄新視野,成就跨越族群、語言等藩籬的臺灣願景。
歷史記憶是流動的。我們繼續前行,臺史博要向世人允諾,這項希望擘造的工程,經得起考驗,並將與夢想,相偕炙熱壯麗,鍛造臺灣人的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