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歷史語境

創作者/陶亞倫、劉中興

設置年代/2012年


臺灣歷史不僅僅是過去式,而是一個現在與過去、個人與族群、人文與自然的對話場域。臺灣歷史語境作品連結博物館建築概念「渡海」、「鯤鯓」、「雲牆」、「融合」,產生出當下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對話空間,也建構民眾、公共藝術與歷史人文議題對話的可能性。讓觀眾一進入園區,即開始透過公共藝術的豐厚介面,提供一個對話的場域,使博物館成為匯聚社會意識、全民智慧與大眾觀念,共同建置的一個整合、溝通之平臺。


創作的時間軸從「遠古臺灣」、「近代臺灣」、「當代臺灣」到「未來臺灣」,而「未來臺灣」又返歸到「遠古臺灣」,可以說臺灣歷史是持續不斷的解釋與輪迴。


臺灣歷史語境──I
  • 逐浪海上風,腳踏鯤鯓地
    逐浪海上風,腳踏鯤鯓地
    近本館長和路停車彎,是觀眾在接近博物館的過程中,首先映入眼簾的重要地景之一。 這一座船槳造型的大型動力裝置,以不鏽鋼、機械結構、馬達為媒材,表現出划船時高低起伏、海浪波動的形象,也像是許多人協力划船乘風破浪渡海的景象;同時表現大鵬鳥展翅、渡海後充滿希望的開闊心境,營造從鯤鯓幻化到大鵬鳥的完整故事意象。 引領觀眾想像冒險渡海來臺的先人,可能都帶著有一股對自由、對未來可能性的積極嚮往。

臺灣歷史語境──I I
  • 和樂
    和樂
    位於遊客停車場通往博物館建築的必經之路,是一座不鏽鋼雕塑,以雷射技術切割呈現一個花雕球,花團錦簇象徵融合的意象。球體裝置以正五角型為中心,五邊各別連結一個正六角形,幾何排列組合方式如足球一般。位於圖像組合中心五角型的是寬尾鳳蝶與土肉桂,以鳳蝶為臺灣多元族群的象徵,並由此延伸連結五種花卉圖像,由左起依順時針方向順序為臺灣百合、臺灣杜鵑、山櫻花、臺灣蝴蝶蘭、山芙蓉等,每一個圖像都分別具有臺灣意象的象徵意義,或是訴說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或是移民族群連結臺灣與原鄉的記憶。
  • 原初臺灣,未來之島
    原初臺灣,未來之島
    是距離博物館最近,也是觀眾最容易駐足觀賞的作品。以現在臺灣的衛星空照圖,輔以電腦繪圖技術,順著臺灣的地形紋理加以繪製,試圖呈現原初臺灣尚未經人為開發的樣貌,此數位影像再燒製高壓石英磚加以呈現。這件作品放在博物館西側廣場上,是對歷史的再現,是對真實打一個問號。而同樣一個影像,也是未來臺灣,呈現當前各界對都市文明與工業發展的反思、提倡的綠色臺灣科技島的願景,想像未來將臺灣還原、歸回遠古時期的自然純淨。

感恩樹
感恩樹
由高9.5米不鏽鋼鑄造樹體,連結樹體上大小不一的亮面不鏽鋼球而成。在建國百年(2011年)時,由財團法人臺灣公益組織教育基金會捐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經文化部擇定落腳臺史博,象徵建國百年以來外籍人士以他們的生命,為這塊土地無私的奉獻犧牲。
跳躍時光的旅程

有情蛙、勇士鹿、獐腦玩、白頭苦楝、蔗頭啼雞、鯤鯓鯨

創作者/鄭元東、鄧心怡、牧石創藝有限公司

設置年代/2021年

跳躍時光的旅程

作品連結臺史博周邊的環境、生態、人文故事,以「臺江內海的地貌、環境及生物變遷」及「區域性的動植物故事」為主題發想,創作1組6件作品,帶領觀眾感受一場富想像力、跳躍時光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