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在黑潮上的討海之路,臺、日、韓漁你相遇

  • 發布日期:2024-03-22
  • 發布單位:公共服務與教育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今(22)日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舉辦「黑潮上的討海之路:臺、日、韓漁業文化對談」論壇活動,特別邀請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松田睦彥副教授、德島縣立博物館磯本宏紀學藝員,以及韓國國立木浦大學考古學與文化人類學系吳昌炫助理教授來臺,現場有海洋委員會洪文玲副主任委員、相關臺日專家學者及地方漁業關心者前來共襄盛舉。


日韓學者專題分享20世紀初期日本與韓國漁業相關飲食、產業的話題同時也對漁業經驗相似的臺灣深感好奇。活動現場有許多長期關注臺灣漁業的專家,相互分享同為深受日韓漁業技術影響的臺灣經驗。 


張隆志館長表示,臺史博這幾年的海洋漁業文化調查有所累積,原先以跨島研究,到今日邀集日韓學者一同聚集討論,成為東亞地區跨國文化交流對話,此後會持續累積推動。雖然臺史博是歷史類的博物館,不過也很希望可以透過民俗學及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進行臺灣歷史文化的挖掘。除了臺灣的在地知識外,還有機會進行透過東亞地區的跨域對話,從更大的脈絡與視野中,對臺灣有更深入多元的認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副教授兼所長分享這次活動的籌備,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臺灣的海洋文化非常迷人、豐富,也受到鄰近國家的影響,這次邀請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與韓國國立民俗博館舉辦的「海帶與裙帶菜:日韓潮香生活文化史比較」策展人及研究員來到臺灣,要透過日韓的海洋文化研究經驗,思考同為在海洋共同圈的臺灣,可以怎麼了解臺灣的海洋文化。


活動中松田睦彥副教授從2019年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與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合作,透過「海帶與裙帶菜:日韓潮香生活文化史比較」的展覽,分享研究策展中進行兩國海洋文化比較研究的發現。接著由磯本宏紀學學員,就參與前述特展的研究,進一步分享日本廣島縣與香川縣時前往朝鮮半島捕魚,當中所帶來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現象。韓國的吳昌炫助理教授分享19世紀末,日本人開始到朝鮮半島捕魚,帶進日本漁法漁具外,也擴大朝鮮漁業的繁榮,特別的是海鮮市場與消費文化也產生密切的關係,更提出東亞地中海的概念。最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黃裕元組長,整理博物館的地方漁具漁法的研究經驗,從臺灣的觀點探討日韓漁業文化研究經驗的可能性,邀請大家透過黑潮的連繫,一同交流討論。綜合討論中,參與者一同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察,並提出一些未來合作的展望。當中洪文玲副主任委員指出這次活動中看到臺灣漁業開始找自己文化主體性,非常感動,後續如何全面性的推動這也是海委會努力的目標。


四面環海的臺灣與群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在各個時期各族群與海對話的方式相互交融,形塑臺灣獨特的海洋性格。臺史博自承接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於110年起推動海洋臺灣在地知識的梳理與研究計畫,致力建構漁村在地知識的交流平臺。111年完成連江縣橋仔村的傳統蝦皮定置網漁具調查計畫,讓各界可以細膩的理解漁民歷年累積依海而生與海搏鬥、共生的智慧。112年臺史博來到臺灣東北部,由長期於漁村進行地方調查的地方知識專家作為引路人,帶領我們以漁法漁具為媒介,將漁人的智慧與日常生活,一層層地揭開。以論壇活動作為啟航。後續相關資訊與成果請關注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與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及國家文化記憶庫2.0網站(https://tcmb.culture.tw/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