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1 #雜貨店#萬能 雜貨店創造了甚麼樣的記憶?小小一間雜貨店除了賣零食、乾貨與食材之外,還在鄉村鄰里間扮演著萬能功能,情感網絡的超級重要中繼站。 關鍵字2 # 傳統市場 #談判王 傳統市場創造了甚麼樣的記憶?市場裡獨特的叫賣聲與喊價聲,就是新鮮食材的第一線情報站。 關鍵字3 #超商#大賣場#文化櫥窗 超商與大賣場為我們創造出甚麼樣樣的記憶?1969年,全臺第一家大型超級賣場正式開幕,標榜乾淨、便捷,重新塑造了我們的採買習慣與互動方式,既成了一種現代化的集體記憶,有時也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櫥窗。 關鍵字4 #臺式酒樓 #日本時代 #吃飯不是重點 臺式酒樓在日本時代乘載了甚麼樣的記憶?日本時代,酒樓屬於高檔娛樂場所,更是臺灣仕紳交流、談生意及親友相聚的場所,類似17、18世紀歐洲沙龍。「江山樓」與「東薈芳」、「春風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酒樓,吸引了不少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連。 關鍵字5 #咖啡店#日本時代#擬戀愛 咖啡店在日本時代承載了甚麼樣的記憶?這裡曾經可是仕紳來與女給來一場擬戀愛感的地方。 關鍵字6 #冰菓室#相親聖地 冰菓室承載了甚麼樣的記憶?早期,這個地方可不只是為了吃冰,更是重要的相親聖地,有多少男男女女,在媒人婆的搓合下決定了終身大事。 關鍵字7 #一道菜說出我是誰 我們能夠用一道菜道出什麼樣的故事?來看看做菜的人如何用味覺帶領我們跨越時間、空間與地方,依循著身份的追溯、對家的依戀,著陸在自己心中的歸屬與認同,溫溫熱熱地說出「我是誰」。 關鍵字8 #記憶是調味料 #馬祖味道 餐桌上的調味料藏著地方甚麼樣的故事?地方滋養著食物,也孕養了食物背後的技藝、勞動和情感。海洋環繞的馬祖是得天獨厚的島嶼,曾孕育歷史上獨特的蝦皮捕撈產業,蝦皮不只是餐桌上讓食物更好吃的調味,更是屬於馬祖的集體記憶與時代印記。 關鍵字9 #跨海 #味覺變異 當味覺「跨海」時,將交會出甚麼樣的新味道?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味道越洋進來臺灣,或者從臺灣跨海出外,產生了甚麼樣變異、重組與再詮釋的故事。 關鍵字10 #傳統模印#文化印記 傳統模具承載著甚麼樣的文化圖譜?能不能用一種食具,看見習俗文化所交織出的大千世界?模具收攏了粿、糕、糖、餅,勾勒著臺灣漢人的習俗文化圖譜,有如印記一般,連結著傳承的命題。 關鍵字11 #美援麵粉 #麵食文化超展開 美援政策開創了甚麼樣的飲食新風貌,塑造了臺灣人的麵食文化?1950至1960年代,政府推行「以麵代米」政策,出口白米來賺取外匯,鼓勵民眾用麵粉替代白米,生活自此開始出現琳瑯滿目的麵食、西點麵包、蛋糕、餅乾,也誕生了臺灣第一碗泡麵-生力麵。 關鍵字12 #中華美食大使 #媽媽們的烹飪老師 「傅培梅時間」樹立了甚麼樣的正統「中華美食」形象,成為海外許多人對「中國菜」的最初記憶?節目開播長達39年之久,傅培梅示範過4千多道料理,成為成千上萬媽媽們的烹飪導師,你我或許沒吃過她親自烹煮的佳餚,但你我可能品嘗過她(電視機前)學生「依樣畫葫蘆」端出的菜色。 關鍵字13 #民主造咖 #社運美食 臺灣社會追求民主的行動中,創造出哪些具有象徵性的食物記憶?「史明歐吉桑的咖哩飯」、黨外運動的「民主香腸」及太陽花學運的「太陽餅」象徵了臺灣從戒嚴時期,走向體制鬆動,社會力爆發到風起雲湧的民主發展歷程。飲食在填飽政治與社運參與者的同時,也添附了民主的象徵。 關鍵字14 #國宴菜 #外交形象 國宴菜的演變,如何反映了臺灣從威權到民主時期的政治變遷與外交形象轉變?國宴指的是國家元首款待來訪友邦元首的正式宴會,以及四年一次的總統就職國宴。從兩蔣總統時期國宴菜,彰顯國民黨政權所欲代表的中國正統政權,到了2000年陳水扁總統就職的國宴菜,則強調平民化與本土化,加入了臺灣小吃元素,以芋薯鬆糕代表族群融合。馬英九總統的國宴菜則延續平民化及本土化特色,注重使用臺灣各地特色農漁業食材。蔡英文總統的菜單則是簡約設計,特別印製食材的產銷履歷。賴清德總統就職國宴則首度在臺南舉辦,菜單融合5大族群特色料理。 關鍵字15 #臺灣小吃#庶民銅板美食#街頭叫賣味 臺灣小吃如何填飽了臺灣庶民的五臟廟,創造了全民的美食記憶? 在戰前被臺灣人稱為「點心」的小吃,相較於正餐而言,在一天辛苦勞動後,吃上一份攤販沿路叫賣、份量不多、物美價廉的小吃,便能慰勞辛勞的一天,有時也是作為獎賞孩子的食物。到晚近隨著夜市興起,遍地開花的臺灣夜市小吃,也成為象徵臺灣的文化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