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歷史臺灣》共收錄6篇文章,涵蓋:學術論文3篇、研究紀事1篇、評論2篇,研究時代從日治時期到當代,每一篇文章帶領讀者不只是學術參與,更能多角度地認識曾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以及博物館學的各種面向。 朱書漢,〈山線鐵道建設與葫蘆墩車站客貨運發展之研究(1905- 1920)〉,針對葫蘆墩車站的日治時期歷史發展脈絡進行研究,考察1905年至1920年的車站發展沿革、貨物與旅客運量變化,以及滯貨事件、米騷動、海岸線建設等事件對稻米運輸的影響。另外也檢視鼠疫、宗教活動、不同運具的發展,對此車站與周邊車站造成的貨物與旅客消長狀況。 呂維哲,〈番薯、蘆莌到高粱:1952年前的金門民間製酒業歷史脈絡與戰後金門酒類相關法規的變化〉,爬梳1952年前金門製酒業的歷史,檢視這段歷史對金門酒業所產生的影響,整理酒類法規的相關變化,分析法規與當時實際社會現況的落差,帶領讀者反思在那個時代下,金門酒類專賣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翁稷安,〈1980年代臺灣黨外雜誌中的政治漫畫初探〉,以1980年代前後黨外雜誌中的政治漫畫為主題,考察在解嚴前後,這些黨外政論漫畫在內容或圖像語法上的內涵與價值。藉由這些圖像資料,可觀察臺灣黨外運動在推動臺灣民主改革時,所採用的宣傳策略,以及對日後臺灣政論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拋出黨外運動的大眾文化面向,還有許多有待開發的研究議題的思維。 鄧欣潔,〈集「師」廣「議」的教案設計:運用博物館教學資源發展跨域 課程之實踐〉,指出自108課綱實施以來,教學界期待教師的角色從「講授者」轉變為「教學設計者」,故也考驗著教師對於跨域教案的設計能力。作者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辦理的「教師教學共備工作坊」為例,分享協助不同領域教師應用博物館資源,共同發展跨域教案的實踐過程。 徐郁縈、吳冠緯,〈創傷到創生:從德國科隆NS-DOK論地方歷史記憶的詮釋與展示〉,以德國科隆NS-DOK(國家社會主義歷史檔案中心)為對象,觀察該中心如何詮釋和展示曾發生在這棟建築及其周遭的歷史記憶。以此建築為核心,威權者與受迫害者的面貌與故事在此地同時展現,為不同世代的人們搭構共同的「地方歷史記憶」對話材料。 洪健榮、范純武、王政文,〈近年臺灣民俗與宗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作者對2020-2021年間,以「臺灣地區」作為空間範圍為主的民俗與宗教信仰研究相關成果專書、論文,做了詳細的瀏覽與整理,可觀察近年此一領域研究變化趨向的軌跡,可使讀者對此領域有一整體性的初步理解,也可對個別研究趨向有基本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