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殖民現代性的再思
    • 2023-08-22

  • 聲音臺灣史
    • 2023-08-09

    臺史博以舊藏唱片為基礎,與諸多典藏機構、收藏家合作進行資料徵集、文物採購、技術合作,已在館內初步建立唱片數位化錄音,以及建檔上傳程序。2015年舉辦「聽!臺灣在唱歌」特展,建立「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平台,持續營運,2017年起逐年規劃舉辦「愛聽臺灣100年」活動,開始舉辦「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召集志工每月進行「知音分享會」,進行唱片資料的解讀,同時也發展音景徵集等實驗性工作。
    相關研究主題包括四大面向:
    1.有聲歷史材料的聽覺蒐藏;
    2.推動以聽覺為核心的臺灣歷史研究;
    3.聽覺記憶的徵集;
    4.透過聲音介入當代社會文化議題。「聽!臺灣在唱歌」特展
    「臺灣音聲一百年」
    • 聲音臺灣史,共2張,第1張
    • 聲音臺灣史,共2張,第2張

  • 回應社會的博物館-當代蒐藏及研究
    • 2023-08-09

    • 博物館面對當代,應主動去關懷與行動,以「博物館作為方法」來激發社會的更多元議題討論與改造可能性。本館於2016年接收中央研究院採集的2014年「318公民運動」物件,於2019年辦理「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持續蒐集社會運動物件;在2016年「206地震」時,亦投入搶救物件的工作,重大創傷事件的紀錄與保存,是撫慰人們、凝聚社會共同記憶、未來一起向前的動力,並於2017年辦理「臺灣與日本─與震災史同步回顧近現代」 國際展;2019-2020年COVID-19襲捲全球,本館推動「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圖片蒐集計畫」,試圖保存這場全民抗疫/防疫的行動。「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
      「臺灣與日本─與震災史同步回顧近現代」 國際展
      「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圖片蒐集計畫」
      • 2018年邀請「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2015)的參與者來臺史博分享抗爭行動及物件說明
        2018年邀請「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2015)的參與者來臺史博分享抗爭行動及物件說明
      • 2020年臺史博徵集的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
        2020年臺史博徵集的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

  • 民間動態的歷史詮釋及行動實踐
    • 2023-08-09

    • 此研究主題關注於民間觀點的歷史詮釋與實踐,聚焦於「歷史」如何成為各方行動者運用的思考資源與行動準則。進而對研究者而言,我們如何運用歷史學研究成為一個改造、啟發的生活哲學與行動實踐。本館過往所策劃的「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地圖很有事:地圖裡的臺灣史特展」、「離人‧離島特展」均持續關注歷史與當代社會的對話,目前規劃將於2024年推出的東亞海港城市特展(暫名),亦將透過民間的動態歷史視角,關注於早期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如何在當代產生持續性的詮釋與實踐下,發揮其影響與效益。「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地圖很有事:地圖裡的臺灣史特展」
      「離人‧離島特展」
      民間動態的歷史詮釋及行動實踐

  • 繪製臺灣:地圖與圖像中的臺灣社會、形象、知識與交會
    • 2023-08-09

    • 地圖、圖像等非文字的視覺性材料,曾經在各方人群於臺灣交會互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含有極為豐富的歷史線索,也展現出多元而複雜的臺灣形象,是「一圖勝千言」的最佳寫照。臺史博典藏大量的地圖與圖像文物,並透過《現存臺日畫報復刻》、《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等出版品,以及「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等展覽策劃,陸續向大眾呈現這些特色館藏。而藉由相關研究的持續進行,地圖與圖像亦有助於開闢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取徑,從中探索更多有關於多元觀點、知識製造與視覺文化等歷史課題。《現存臺日畫報復刻》
      《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
      「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
      • 峯楠圖片,共2張,第1張
      • 峯楠圖片,共2張,第2張

  • 臺灣史中的性別議題
    • 2023-08-09

    • 臺史博辦理相關特展討論眷村、南方風物、新住民、戰後社會運動特展等,常顧及從多元角度來詮釋臺灣史上女性相關議題。秉於此原則,持續探討各類女學生、多類勞動階層婦女、女性移民移工等不同族群的性別議題,也上溯至19世紀涉外關係脈絡下的女性傳教士史料,記錄歷史事件下的女性身影;關注以「女性生命史」為主題,甚至積極討論應用方法,例如口述歷史如何在不同組織團體中被操持、如何保存受忽視的女性記憶,又如何可能使我們重新發見那些不被看見的生命經驗,進而重新思索在博物館如何實踐一種具性別意識的歷史/記憶共構可能;以累積之多元史料、文物與影像為基礎,據以進行「臺灣女人網站」改版與維運補正,讓臺灣性別相關研究知識臻於完善,進而開放共享文化資源,增進社會性別平權意識。「臺灣女人網站」
      《臺灣女人系列‧歷史篇》專書
      • 《臺灣女人系列‧歷史篇》專書
        《臺灣女人系列‧歷史篇》專書
      • 辦理「臺灣女性生命史:方法與實例探討」論壇,吸引許多口述歷史的工作者前來參加
        辦理「臺灣女性生命史:方法與實例探討」論壇,吸引許多口述歷史的工作者前來參加

  • 臺灣水文化中的流域與社會研究
    • 2023-08-09

    • 為回應氣候變遷下人類生存面臨困難與挑戰,再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為課題。博物館扮演公部門團隊的經營者,與國家相關水利、農業灌溉、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及民間等單位共組水議題合作團隊,期望建立「對水環境變遷有感」的臺灣社會,建立臺灣具有環境歷史意識的社會。107年以「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回應曾文溪流域中人與自然關係,109-112年以嘉南大圳為主題,擴展雲嘉南水文化之環境、歷史、工程、人文社會及文化資產等發展。臺史博以歷史研究與物質研究出發,開創水文化議題平臺的媒合者,透過議題的呈現建置臺灣各種水文化的知識系統。「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

  • 近代臺灣社會生活歷史的動態性研究
    • 2023-08-09

    • 透過掌握在地知識與社會研究導向並拓展地域交流史必較研究,針對史料收集與研究開展、行政管理的法理體制演變、經濟與社會互動的面向、歷史與文化的深層積澱這四大面向,盤整研究議題,藉以開展原理性觀點的解析。並且以文物說故事的概念,透過透過工作坊、走讀以及策展活動,開展社會生活史議題的設定,結組館藏文物的跨領域性格,辦理2012年「來去臺灣-館藏文物特展」、2015年「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2016年「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從物件類型、功能轉化延伸為議題面向的統合,藉以掌握臺灣社會生活的豐富樣態。「來去臺灣-館藏文物特展」
      「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近代臺灣社會生活歷史的動態性研究

  • 臺灣史多元研究資源彙集與近用推廣
    臺灣史多元研究資源彙集與近用推廣
    • 2023-10-23

    • 知識的提供不僅止於書面,數位科技的發展讓提供知識服務的博物館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由傳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博物館資源,推展到雲端的數位博物館,提供更多的資源作為教育推廣的基礎。讓臺史博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實地到館參觀的觀眾,而是全球化的網路群眾。未來本館將以成為臺灣歷史資源網絡與應用平臺之「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為目標,透過分眾使用者經營計畫,開展臺灣歷史詮釋,達成推廣臺灣歷史研究與教育的使命,逐步匯集而成臺灣歷史知識庫,實現雲端數位博物館的可能性。臺史博數位資源一覽
      臺灣史數位資源整合入口網
      臺史博圖書館館藏查詢系統

      • 臺灣史多元研究資源彙集與近用推廣,共2張,第1張
      • 臺灣史多元研究資源彙集與近用推廣,共2張,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