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

  • 日期:2023-07-13~2024-01-01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

當我們望春風,我們盼望的,究竟是什麼呢……這是關於一首歌的故事,更是近代臺灣的一部文化史。

本特展以〈望春風〉作為核心,這首歌在1933年首度錄音為唱片,發表後成為當時流行歌,而後發展成歌中劇唱片、電影,隨著時代被改編,甚至有雜誌、小說、出版社、電視節目等等,戰後幾乎知名的歌手都有演唱,版本不計其數。從這首歌的傳唱、演出、內涵與應用,可以聽到創作者、歌者、聽眾的互動,乃至整體社會文化的豐富脈動。

      這麼多的〈望春風〉齊聚一堂,在你面前展開的,是一條臺灣流行音樂的長河,也會讓你聽到,這島嶼上來來去去的人們,對現在與未來,曾經有過怎麼樣的慾念和想像。

單元一 韻律—風格的歷史

  入口與中控台區
     展示主題由明星配音員恆春兮跨刀配音,靜下來聽一下,你就會知道這個展覽的核心概念與主題。
     轉身進來的中控台,可以聽見90年前歌手純純演唱的〈望春風〉,也是第一單元的開始。這是當年在錄音室錄唱後、沒有採用做唱片的NG版錄音。由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友情提供授權,在臺灣首次正式公開撥放。
     控台上有作詞家李臨秋的手稿、墨水筆、墨水罐,〈望春風〉多樣版本手稿,及名曲〈補破網〉原稿,可以發現作詞者的編寫修改的巧思。

  經典版本舞池區
     圓型的舞池,中間是擺滿樂器的錄音間。以高傳真指向性喇叭,表現浪漫抒情、行進曲、爵士、阿哥哥、魔音、古典風到節奏藍調,共七個版本,讓觀眾沐浴在節奏影像,享受聲音與時代流動的細節。
     各區音樂播放一段時間後,會同時共奏一段〈望春風〉,由三位經典歌手純純、文夏、紀露霞,三位歌王歌后輪番唱出這首歌,他們當紅時並未有錄影畫面,展場中以AI技術拼貼影像構成,重現寶島歌王歌后演唱的風華樣貌。
     聆聽七個精選版本的同時,可以對照看到歷來不同風格望春風的核心樂器,依序分別是夏威夷吉他、長號、小喇叭、電子琴、小提琴、麥克風,當中的小喇叭是來自營運逾七十年的爵士大樂隊:鼓霸大樂隊,是流行樂界舉足輕重的神器。

單元二 心動愛情的歷史
     你有仔細讀過〈望春風〉的歌詞嗎?當你逐字讀出來,會發現這九十年以來臺灣人愛情的秘密。
     本次展覽至少蒐集了80種望春風的錄音版本,外圈還精選了20個版本的〈望春風〉,配合歌詞依照年代呈現,讓觀眾找尋自己的「春風」。
     「獨夜無伴守燈下,什麼風對面吹?」清風、冷風,還是春風?「十七八歲未出嫁,跟少年家怎麼樣了?」見到、看到、遇到、搪到還是想到?
     每個歌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望春風〉,呈現我們想像的愛情互動模式。從你的答案,就可以知道你最愛聽誰唱的〈望春風〉了。
     在〈望春風〉傳唱之後,歌詞情節上最大的一個變動,是最後一場景。人人都會唱的:「月娘笑阮憨大呆,互風騙毋知」注意到了嗎?純純最原版唱的,其實是「月老笑阮憨大呆...」打開門房,原來不是月亮,是月下老人在笑我呆啊......我們以聲音、歌本搭配圖畫,讓觀眾感受歌詞意境的微妙變化。

單元三 國家動員的歷史
     臺灣曾經是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戰後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而後又產生新的本土認同。三個階段的國家認同,都曾以〈望春風〉作為號召動員的旋律。
     戰時〈望春風〉曾經被動員去當兵,穿上軍裝,號召大家支援國策去滿州國開墾。1960年代〈望春風〉被查禁,雖然沒有列在禁歌目錄裡,當年的電台唱片收錄〈望春風〉就會被黏膠帶破壞音軌,歌名還被劃掉。1970年代〈望春風〉由黑翻紅,被認為是愛國歌曲,是與當年楊麗花主演的電影《望春風》有關。
     1970年代在美國的台獨運動人士,主辦的雜誌就叫《望春風》。1979年美麗島事件那天,邱垂貞跟呂秀蓮在現場,忙著賣他們自製的臺灣歌謠錄音帶。警民衝突爆發之際,邱垂貞正在台上唱〈望春風〉,被踢下台,而後被捕入獄。〈望春風〉就這樣與台灣民主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單元四  明星偶像的歷史
     在臺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望春風〉。回顧〈望春風〉的名人故事,相當於是一部臺灣文化發展的歷史。
     純純、文夏、凌波、姚蘇蓉、甄妮、鄧麗君、翁倩玉、楊麗花、楊小萍、鳳飛飛、紀政、李登輝、李季準、江蕙、洪榮宏、齊秦、陶喆、張雨生……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名人都唱過望春風。
     現場也展出一些偶像的超級物件。超級鳳迷提供的鳳飛飛人形立牌,造型是她穿著家居襯衫、牛仔褲,去看江蕙的演唱會,留下親切的笑容。寶島歌王文夏家屬提供親身文物展出,他的西裝外套從年輕穿到90多歲,可以看出他始終這麼苗條。戰後唱〈望春風〉的代表歌手藍茜,是228事件遺族,也是當代明星伊能靜的母親……
     「誰人也來望春風」互動裝置,收錄有65個與望春風有關的人物,可以點閱了解他們跟〈望春風〉的關聯,也可能在這裡聽見他們的聲音。

單元五 鄉愁認同的歷史
     對臺灣社會來說,〈望春風〉不只是一首歌、更已經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勾連著某一種認同、某一種鄉愁。
     現場展出芎林國小的老風琴,是鄧雨賢曾經彈過的。他曾經是國小老師,進入唱片公司成為流行歌王牌作曲家,1940年回到客庄芎林又變回國小老師,他在芎林的過往,是最本土的鄉愁寫照。
     坐在沙發上、閉上眼睛聽聽看,能聽見飛機降落時專用的〈望春風〉交響樂錄音。聽到這個版本就會知道:回到家了,我們的家就在臺灣。
     近代年輕一輩歌手演唱〈望春風〉,許多已經不是唱給自己的情人聽,而是要獻給自己的媽媽、阿公阿嬤聽,於是近代還有好多好多的〈望春風〉:吳青峰、周杰倫、寶塚歌劇團、謝銘祐、一青窈、秀蘭瑪雅……這首歌的意義,跟以前有許多的不同,是親情的呼喚,也是地下的國歌,成為臺灣人共同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