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臺灣第3期

  • 歷史臺灣第3期
    歷史臺灣第3期
    作者/編者: 謝仕淵主編
    ISBN/ISSN: 22212728
    出版年月: 2012-04-01
    GPN: 2009903068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 數百年來,博物館都自詡是藝術與知識的殿堂,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諧社會為館務營運重心的我們,也奮然努力,要以建構知識、誕生知識為目標願景。為追求臺灣常民的內部脈動,本館特別聚焦於臺灣相關的文物典藏,這些文物、史料,可作為展覽之用,同時奠定臺灣史研究的基礎,從官方文獻到民間史料,從早期歷史檔案、圖像文物,到近、當代的各類生活物件——我們希望藉著「典藏」,凝聚成博物館探索和實踐的主要動力,更期望整合過去涓滴的成果,打造一座「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提供大眾,貼近土地,承擔歷史。 本期以「典藏臺灣」為專題,收錄著本館同仁去年的部分研究成果,輯有對於日本時代、戰後庶民物質文化研究的嘗試性的著墨:有葉前錦以試圖從其歷史發展背景、工藝技術來分析館藏紅眠床之〈臺灣傳統紅眠床的裝飾風格與象徵意義初探〉;丘世馨結合館藏文物管理、修復經驗與維護方法切入之〈平埔族文物的保存與維護〉;杜偉誌之〈從館藏文物探究自行車發展軌跡——以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為例〉則是嘗試以工具需求的角度,了解不同時期常民生活與自行車的關係;還有林孟欣由館藏領受證,來認識臺灣傳統家業在變動環境中發展的歷史經驗之〈領收證之謎:近代臺灣交換憑證使用的歷史意涵〉。刊中一般論文收錄有以節能減碳的當下博物館要務之林慧芬〈博物館特展發展永續設計策略之初探〉;黃凱祥〈行動條碼應用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導覽之初探〉一文,則是將博物館的導覽環境資源與當今資訊科技結合的角度來闡發論述。 過去,我們不斷地讓許多散佚消失的文獻、地圖與常民文物,獲得穩妥的空間安置,並以踏實的研究行動力和創造力,持續深耕探索,我們真心盼望,未來,博物館將成誕生知識、建構知識的所在,承載著社會大眾的夢想。 ~摘自本期館長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