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歷史臺灣》專號主題為:開放的歷史詮釋與當代社會專題,共收錄7篇文章,涵蓋:學術論文3篇、評論2篇、報導2篇。本期不論是學術論文、或者是評論與報導,都從不同面向觸及歷史詮釋的開放與其影響、歷史與當代對話的可能性探討,以及在生活中各種場景穿梭現身的歷史,要如何理解其意義與影響等課題。 李文媛〈文本、記憶與當代議題:2010-2019年賴和音樂節的理念與實踐〉一文,以賴和文教基金會於2010年到2019年間舉辦的賴和音樂節為例,探討策劃單位如何以看似跟文學無關的音樂作為新的展演媒介,突破在臺灣文學史論述中逐漸定著的賴和作品意義與形象,讓賴和與其文學以更多元的樣貌在今日現身。 陳亞柔〈把戰爭歷史寫回來: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二戰下的臺灣人」特展為例〉一文,說明博物館為何與如何讓戰爭歷史突破國族框架,讓大眾的戰爭記憶、特別是過去缺席的邊緣族群的記憶,得以於公共場域中被呈現,成為當代社會的戰爭記憶一部分。 林奎妙、何睦芸〈在城鄉間製作地方感:與馬崗聚落保存共進的跨域共創行動〉一文,是一個既邊陲又衰退的小漁村對抗大資本開發案的事件引發的相關行動紀錄,作者描述這個對抗開發事件對小漁村帶來的震盪與改變,以及行動者們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變化、思考策略。 邱君妮〈“Doing History”: An Observation of Inclusive Museum Practices in the Netherlands〉一文,梳理了荷蘭的共享遺產計畫如何透過多元觀點呈現,重新思考荷蘭殖民時期留下的收藏之當代價值、產業、國防教育等面向的時代背景,與其內容精彩之處。 陳德娜〈展示實踐與歷史詮釋下的公共性: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一文,指出跨館合作讓藏品詮釋邊界被開放,讓館所與觀眾、館所與館所可以遊走於展場中,開啟對「物」的不同體會。川村清志〈從民俗文化到藝術:現代保存與活用的煉金術〉一文,指出民俗研究要積極突破形式化的研究框架,研究要能連結當代、正視民俗的動態。作者以奧能登國際藝術節「地方之寶藝術轉身」計畫為例,指出民俗學研究可以積極成為藝術轉譯、展現民俗魅力的基礎,有助提供地方發展的新思維與資源。 張芸榕、林潔琪、林玟伶〈探討共創的概念與實踐:博物館教育「最佳實踐準則」工作坊活動紀實〉一文,指出工作坊舉辦目的在回應2022年博物館最新定義中的「包容性」、「多樣性」及「社群參與」三個關鍵字,討論博物館如何兼容多元觀眾,採取社群參與的工作方法,以達到「共同創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