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竹籠厝傳統工法重現臺史博 喚起臺灣人民住的記憶

  • 發布日期:2017-05-24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即日起展出臺江移墾的特殊生活樣貌,於國際博物館日之際,特別邀請現年74歲的李養師傅,現場示範竹籠厝搭建工法及導覽,分享傳統屋居的工法與建造哲學。

臺史博「扛厝走溪流」特展以當地居民特殊的「扛竹籠厝走溪流」生活習性為主軸。本展根植於文化部地方學的發展概念,臺史博以史料研究為核心,加上地方社區採集一手史料,透過展示詮釋方式與地方民眾共享社區歷史研究成果,同時也是臺史博與臺江庄社人民互動的研究成果;地方民眾將自家保存史料,結合展覽呈現大眾,除肯定自身社會發展歷史、也是博物館研究成果的整合。例如,本展中透過中洲寮邱家在清代時期浮覆地開墾印照的發掘,透析臺江早期移墾時期中社會發展脈絡;加上臺史博研究人員長期投注史料研究的基礎,挖掘出從未曝光的臺灣總督府舊縣公文類纂外武定里圖,這些成果皆於本展首次展出。

本展「扛厝走溪流」,庄民所扛的屋厝是竹籠厝。在地竹籠厝資深師傅李養,人稱「養師」,今年74歲國小畢業後隨父親李布學搭竹籠厝,為目前竹籠厝百年搭建工法的唯一傳人。李養祖先來自溪南寮,日本時期溪南寮因曾文溪大水沖入庄頭,加上當時李家土地不多,乃決定搬離舊庄,與眾人合力扛抬竹籠厝遷徙至今日的新吉庄。其父李布帶著8人共組的家族工班,在臺江各庄為人搭厝。談到當時臺江居民的生活,李養說:「當時人生活苦,存一輩子的錢,才能起一間竹籠厝」。李家家族工班,見證了臺江移墾社會的發展興衰。

本次展覽展出竹籠厝百年工法古籍,一本記載竹籠厝坐落方位選擇的古籍,選擇屋子的方位是由德行備具的匠師,依據羅盤、屋主生辰八字、當年流年及八卦等定出。展覽中也透過兩部紀錄片「竹籠仔厝師傅-李養」及「攏來攏去-竹仔起大厝」,記錄李養及其家族的生命史,以及竹籠厝製作工具、工法及建築中的地方知識。本展也展出精緻的竹籠厝模型,該模型是十年前,由李養遵循古法所製並捐贈本館,讓後人看見李養匠師如何將傳統建築轉為精益求精的工藝技術。

展覽自5月2日起展出至10月15日於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展出,歡迎觀眾踴躍參觀。更多相關資訊,請見臺史博官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