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概況
- 打開博物館,看見臺灣歷史記憶與典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自籌備處以來,多年蒐藏臺灣歷史文物,透過收存臺灣人民的生活記憶,以建構臺灣人的歷史。
臺史博鼓勵民眾共筆臺灣歷史,藉由捐贈與暫管臺灣歷史文物以完備臺灣史論述,以嚴謹的藏品管理制度、標準的庫房環境與安全控制,以妥善保存管理臺灣歷史文物,經過多年的收藏已典藏逾14萬件藏品。為讓全民共享博物館的資源,臺史博透過研究、出版、數位化、展示、授權以及藏品衍生品開發等種種應用與活化方式,與全民共享典藏資源。
蒐藏政策上,除了彰顯臺灣歷史文化演變的物質證據外,反映臺灣人生活樣貌的物件,呈現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文物,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獻史料等均為蒐藏範圍。同時,臺史博為了回應社會重要議題,展開「當代蒐藏」,收藏當代社會事件相關議題且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物,為臺史博重要蒐藏特色之一。 - 典藏管理為達成藏品近用公共化與全民共享目標,透過文化部補助相關計畫的執行,完備藏品的內容描述與圖檔資料,同時釐清盤點藏品權利狀態,全面推動藏品資料的公開與開放。
典藏管理為臺史博典藏業務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工作內容包括典藏品之入藏取得、登錄、分級、編目、入庫前置作業、財產登帳、保險、盤點、藏品取用、借出、註銷與處置、數位化、權利盤點、圖像資料授權、文物典藏管理系統之維運等工作,都是廣義典藏管理的範疇。良善的典藏管理將能提升藏品管理與運用的效能,並增加大眾對博物館信任。典藏庫房管理為保存文物最重要的空間以及典藏工作場域,因應不同材質與不同尺寸之文物,區分為紙質庫房、木質庫房、織品庫房、複合材質庫房等,針對不同的材質屬性及櫃架設計,為文物量身訂做之安全且舒適之保存維護空間,更導入科技管理之概念,包括溫溼度之監控、消防極早期設置、物流管理系統、人流管理系統等科技輔助,提升管理維護上之安全性,另為達公共化之效益,建置並規劃開放式學習庫房,結合3D科技技術搭配典藏專業導覽活動,透過專業參訪活動分享典藏知識,進而達到知識公共化、資訊公共化、資源公共化等效益。 - 保存維護實踐臺史博作為臺灣歷史文物的守護者,除了上述藏品管理外,更積極的進行文物預防性維護、保存修護等工作,並以「最小干預」、「可辨識性」、「可逆性」與「可再處理性」等修護倫理與原則進行修護,以文物與過去歷史痕跡為主軸,在修護與視覺性之間取得平衡。 為深化文物材質與保存科學,近年逐步完備文物科學檢測儀器,從文物材質、材料史、工藝技術史等面向出發,結合臺史博完整的文物歷史學研究,藉以推展臺灣文物的物質文化研究,以建構臺灣文化特殊性與主體性。
此外,積極推廣正確的文保觀念,辦理相關文物維護工作坊系列活動,2019年集結過去成果出版《瘋文物–這樣保存舊對了》一書,將文物保存觀念以淺顯易懂的圖文書介紹給社會大眾。
為落實博物館社會實踐,臺史博提供各界典藏專業知識諮詢與服務,協助文化資產搶救,地方文化館文物除蟲、典藏環境改善諮詢等。且加強藏品物件再生利用,讓脫離原生脈絡的文物,重新返回歷史脈絡。例如:2017年臺南興濟宮神禡木刻板仿製品回娘家、2018年大溪全成匾回家、2019年與臺中市政府合作將九二一地震搶救部分建築構件提供該府文資銀行再利用,並讓部分構件回到臺中市東勢區善教堂,重返原出的歷史文化脈絡現場,連結在地信眾的歷史記憶;同年,博物館搶救彰化縣二林鎮陳宅郭新林彩繪牆板14片,讓民間重要的有形文化資產能有安身立命之所。
未來臺史博希望以過去的努力為基石,將保存知識、技術與設備共享在有關臺灣歷史文化的發展的人事物上。 - 典藏應用與活化臺史博館藏資源類型包羅萬象,透過有計畫性的數位化作業,包括立體文物之拍攝、平面掃描、書籍全文掃描、3D圖像建模等技術進行數位典藏作業,並將其數位成果實際應用於編目研究、展示設計、圖像授權、典藏管理、教育推廣等多項業務,近年來更運用3D科技技術之導入,將數位資料透過轉化設計進行展品及教育用品之開發設計,以及應用於文物保存維護之結構應力分析,為其製作更完善安全之保護措施,另搭配典藏網之規劃與建置,可使民眾於網站上進行線上電子書及3D圖像之瀏覽,達到藏品資訊公共化、知識公共化等效益。臺史博奠基研究典藏成果,持續進行館藏活化利用,多年來,引進館外設計團隊研發多樣藏品衍生品,使藏品得以其他形態走入生活、伴隨大家的日常,並透過商品作為歷史敘事及對話的媒介,帶大家看見臺灣歷史發展的軌跡,體現博物館延續藏品的價值。此外,透過串聯典藏網、電子資料庫及線上社群平臺(Facebook及Instagram等)來推動藏品線上多元展示,用「物」與社會大眾對話,帶大家發掘藏品的文化歷史脈絡,也讓藏品故事更具主動性的進入人們日常瀏覽的視野之中,得以將研究蒐藏成果與全民共享。
- 典藏近用新展望臺史博典藏業務趨向多元發展,完備典藏制度與文物保存庫房設備,並致力於推展典藏資源公共化與社會實踐的行動,從典藏資料的完備、典藏知識分享、民間典藏物件的共筆臺灣史、為博物館的臺灣文化資產保存開創新的典範。未來將賡續推動典藏資源公共化、臺灣文物材質研究,優化典藏空間,構築適應臺灣文物之保存環境,並透過典藏應用與活化等機制,達到藏品近用,凝聚臺灣人民的歷史記憶,建構臺灣的文化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