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變貌》

  • 《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變貌》
    《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變貌》
    作者/編者: 石文誠、胡佳君、王政中;責任編輯:趙小菁
    ISBN/ISSN: 978-986-532-311-0
    出刊日期: 2021-04-01
    GPN: 1011000304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離島」概念如何形成?誰是離島?誰又是本島?戰後「中華民國」概念所指涉的臺、澎、金、馬,反映了怎麼樣的歷史發展與世局變化?「我是臺灣人」,這句話用來凝聚人心、在臺灣社會聽來幾乎沒有疑義,但對於臺灣本島以外的人是否具有同等力量?本書主要核心問題是處於當今社會的我們要如何想像與定義「 臺灣 」?在這裡把臺灣加上引號,是肇因於對「臺灣」的概念,從歷史上來看,臺灣一直是處於變動不居,持續不斷建立、解體、建立、再解體的變化過程。今天我們思考如何想像與定義「臺灣」,可以從政治空間、經濟空間、文化空間、社會空間等不同面向來定義及觀察「臺灣」這個空間。此次本書展覽則試著透過「離」這個概念,思考及鬆動目前「臺灣」對於定型化、排他式或自我隔離式的想像與論述,並重新再去觀察今日臺灣社會已經長期衍生發展出不同「離」的狀況、實態及歷史文化現象,進而重新思考、再去想像與定義「臺灣」。


  • 總編輯簡介
    江明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長


  • 序言

    觀照斯土斯民下的島嶼線界

    結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更新、展廳再開盛事,本館於今(110)年1月假第一特展室展出「離人.離島—臺灣離島的多重變貌」特展。從策展提問出發,讓我們反思,存於日常中的電視新聞、氣象報告橋段,似乎已經習慣以臺灣為中心、各離島圍繞成群的圖像,但圖像背後如何被選擇、組織成形?轉從林孝庭先生《意外的國度》一書觀看,臺、澎、金、馬形成「中華民國」的基本格局,並非是歷史洪流中理所當然的存在,實是遲至50、6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與美國對臺軍事決策、臺海兩岸情勢發展交結構成中華民國此「意外的國度」。沿著此書思路,本特展與其觀點有著相互映照的對話。

    然而,策展不只著眼於此,卻更加深入地解構出關於「離」與「被離」的動態過程。展覽討論範疇從地圖紋理、邊界產生游離的影響因子,到「本與外」的主、客體認同差異,乃至於當代社會事件群眾心理對於「聚與離」的反應解析。穿過展覽論述層層堆疊,觀眾視角不斷地翻轉著,就如所謂戰地島嶼所存在的殊異,並不僅只國土疆界的意義,其內部更存著文化脈絡與國家邊界劃設所產生的矛盾性。而從展覽中以臺灣為本的雙重離島化或自我離島化的討論,也連結起本人曾經的田野記憶中,小琉球鄉「外」島民眾,慣習稱臺灣為「本」島的說法。這是在一個長期潛移默化、隱蔽認知,以及各種日常語境交錯影響下,所逐漸積累導致約定俗成的中心―邊陲的結構關係,通常結構關係常難以被辨識出來,多數島民亦理所當然將自己置於其中。

    順著策展敘事推進,展覽觀點帶著觀眾,越過物質性感知的界線,深入了島與人的更核心之處,帶我們進入社會事件中的「離島化」如何形成、發生,從環境保護、居住正義與公衛防疫等議題讓觀眾「登島」,從論述事件範圍與相關關係人勾劃出離島界線,以及邊界內、外因法令、規範或公共道德等不同立場,彼此互動言說卻難以產生流動,乃至於邊界內、外行動者,即便被固著、孤立於某輿論座標上,仍持續思想與行動著如何打破與移動邊界。展覽最後的群島思維單元,給了觀眾得以繼續探索的眼光與路徑。

    離人‧離島特展承續著本館對於臺灣「斯土斯民」的關注,更感謝策展人讓臺灣歷史研究與博物館轉化、演繹兩相磨礪的銳光,在開館十年的此刻,綻放。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楊仙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