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 石文誠 | 2022。博物館的數位創新是什麼。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5(7):91-97。臺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 研究院。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許美雲 | 2021。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Taiwanese Trademark Design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1945-1960s)。Review of Arts and Humanities(RAH)。June 2021, Vol.10, No. 1, 1-10。New York, USA.。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劉可妤 | 2021。時間留下的博物館生存之道:110 年臺史博展場服務團隊參訪側記。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 物館館刊第 22 期,153-164。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胡佳君、張育君 | 2021。家屋說故事:大溪源古本舖保存活化的實踐。《博物館歷史學 II》,250-267。臺北: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薛化元、郭佩瑜、曾婉琳 | 2021。1970-1990年代海外台灣獨立運動史料的內容與意義以台獨聯盟WUFI為中心。 去鄉懷國:戰後海外臺灣政治運動,91-1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陳怡菁 | 2021。重建被遺忘的歷史:博物館如何成為地方的伴走者。《博物館歷史學 II》,141-164。臺北: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曾婉琳 | 2021。博物館與爭議性歷史:臺史博二二八特展與社運特展。《博物館歷史學 II》,49-69。臺北: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陳靜寬 | 2021。當代典藏:臺史博的典藏行動。《博物館歷史學 I》,258-276。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 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黃裕元 | 2021。聆聽的意義:聲音史料的發掘與應用。《博物館歷史學 I》,143-164。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
2021 | 林孟欣 | 2021。台江內海的水與人:潟湖、汊港、庄社。《博物館歷史學 I》,125-14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期刊文章(含論文集、專書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