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地震文物活化與再利用 臺史博與臺中市文化局、東勢善教堂三方共創文物新生命

  • 發布日期:2019-09-12

在九二一地震20周年前夕,臺史博與臺中市東勢善教堂(以下稱善教堂)共同策劃「善教觀成:善教堂九二一文物返鄉之旅」特展進行開幕儀式,讓在外20年的善教堂文物重返家鄉團聚,引導民眾思考過去歷史、天然災害與人類互動等議題。

1999年9月21日深夜中部地發生芮氏七級規模的大地震,中部地區災情最為嚴重,致使許多建築傾毀,當下臺中東勢地區主祀關聖帝君的「善教堂」百年建築物幾乎全毀。而當時許多博物館研究人員進入災區展開搶救行動,臺史博則於2002年承接善教堂建築構建之保存與維護工作迄今。去年臺史博與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簽訂合作備忘,讓部分搶救及保存至今之九二一建築構件轉交臺中市政府將成立之「文資建材銀行」,讓物件返回中部家鄉,再活用應用。

臺史博則藉此機會也讓部分具有建築工藝與地區特色構件歸還給主祀關聖帝君東勢地區的「善教堂」,並共同辦理「善教觀成:善教堂九二一文物返鄉之旅」特展,展覽除了介紹善教堂的歷史沿革、本批物件在外的歷程外,同時,臺史博館長林崇熙自上任以來,提倡文物活化與公共化的策略,讓文物以多元型態展現並親近觀眾。臺史博特別藉由數位科技的輔助,將善教堂屋頂剪黏八卦麒麟雕像,透過3D掃描,運用數位雕塑技術進行設計轉化,完成了紙鎮、磁貼與鎖匙圈等文創商品。這些文創商品也在此一併展出。藉此讓文物更貼近民眾,除了喚起在地居民對於善教堂的共同記憶外,也期盼讓民眾了解物件活化應用的意義。

今年,適值九二一震災20周年,我們不僅是進行紀念活動,緬懷天然災害帶來的傷痛。博物館期盼藉由文物的返鄉,讓居民了解過去、聯繫歷史,獲得面對災害的勇氣。同時,也希望透過博物館文物的返鄉及文資建材銀行成立的案例,讓民眾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