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稿】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 聊天機器人帶你逛展覽

  • 發布日期:2022-02-12
  • 發布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以南投埔里眉溪流域為推動場域,結合當地社群及培力單位,辦理流域地方學系列工作坊,共筆在地知識架構。將在111年2月11日至3月12日,集結階段性成果,於埔里籃城聚落大灶美術館舉辦「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以眉溪流域族群多樣性為範例,運用博物館技藝與在地共構地方知識。

臺史博表示,本計畫成果特展為國家文化記憶庫2.0的「主題化」目標之具體實踐,多元運用記憶庫網站資源,盤點,並與在地如蜈蚣社區發展協會、巴宰原鄉文化工作室、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水沙連國際文化研究社、高中歷史學科中心等單位,合作辦理工作坊、走讀課程,將記憶庫素材故事應用於課程。並以科技友善化,提升觀眾的親近度,最後以展覽呈現計畫成果與民眾互動,期待能延伸更多對話與交流,鼓勵民眾投入記錄自身的地方記憶及文化傳承。

本計畫主要由暨大附中學生梳理、設計為故事腳本,參與者共同將在地豐富的生活經驗,以科技轉譯方式製作成chatbot聊天機器人,讓使用者能夠在聊天機器人的引導下快速認識地方歷史與生活文化。展覽展場空間對應眉溪流域各聚落區域分布,展場入口象徵通往埔里的國道六號,接著進入眉溪下游南岸的巴宰原鄉展區,依序呈現本計畫在公田溝、紅瓦厝、籃城、大湳及蜈蚣崙,以及北岸的牛眠、守城等區域的活動成果。展示設計強調各聚落的發展脈絡與文化特色,搭配流水意象造景及小型漁獵裝置、各展區的互動體驗,如香料聞香瓶、紙張料理DIY、chatbot聊天機器人語音導覽,營造身歷其境的五感體驗。展品也試圖再現在地知識,例如「水槌」是巴宰族人運用水位高低落差能動力,用以舂米、製作麻糬等工具,雖隨產業變遷逐漸消失。藉由工作坊的舉辦,根據耆老的兒時記憶,帶領學員重新製作「水槌」傳統工具,不僅象徵巴宰文化的重新追索,也體現出族群與水文互動的關係。

若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眉溪流域的精彩在地記憶與故事,歡迎民眾於2月11日發展出至3月12日至大灶美術館觀展(地址:南投縣埔里鎮籃城5巷4-1號)。詳細資訊請洽詢臺史博活動承辦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