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

  • 日期:2012-11-30~2013-02-20
  •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非常貼近人的學問。這門廿世紀蓬勃發展的學科,以人為本,分支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與語言學等四大分支,探討人從古至今、從生物性到文化性,從個人到群體與自然環境及超自然的互動關係。這門「人」的學科於十九世紀崛起於臺灣,「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特邀集國內9個人類學相關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共同籌劃舉辦為期2年的「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巡迴全臺。


展覽以「百年回眸-百年來的臺灣人類學」、「田野觀點-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多元關懷」三大單元,檢視回顧民國以來人類學百年的發展歷史與人類學家的特殊貢獻,也藉由人類學家的觀察紀錄與採集的多元藏品,帶領觀眾品味臺灣的多元文化。


特展的第一單元「百年回眸:百年來的臺灣人類學」,以過去中外人類學家採集的文物標本及田野影像為實證,循著時間軸引領參觀者認識臺灣研究機構與人類學者百年來的發展史與重大紀錄,分享其間留下的當代臺灣紀錄。其中包括了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森丑之助、尾崎秀真原住民藏品,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在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教室」藏品、出版品及伊能嘉矩收藏,及後來臺灣大學時期考古發掘的成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十三行等遺址發掘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0、60年代在排灣族來義、泰雅族南澳、及阿美族馬太安部落的民族學調查資料與收集的文物等,可說是臺灣經典人類學收藏的一次大集合。


第二單元「田野觀點:田野工作的人類學家」則以人類學家最具代表性的調查方法-田野工作(調查)為焦點,藉由討論人類學如何看、聽、思考及書寫,配合文字手稿、照片、錄音片段、影像記錄及考古工具等實物展出,說明田野工作培養出來的獨特觀點與其背後的倫理、反思。展區中更特別加入了東京外國語大學臺灣資料庫授權臺史博使用,日本人類學家淺井惠倫關於賽德克族、蘭嶼達悟族的影像紀錄。


第三單元「差異與類同:人類學的多元關懷」則選擇以生活化的專題,呈現人類學如何記錄、解讀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類同;主題包括「變身的祕密:不同文化中的面具」、「吃與不吃?—雅美(達悟)族文化的吃魚禁忌」、「圖像的力量:紋飾的象徵意義」、「祖先的居所―家屋神聖空間」、「為什麼求醫也求神?—人類學家看臺灣的宗教醫療」,除了展出文物與說明,更結合互動,以開放性問答的方式邀請觀眾體會人類學家關切的議題,透過物質表象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進而包容尊重多元文化。


巡迴展時間、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1.10.18-2012.03.1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2.04.03-2012.06.20)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2012.07.19-2012.10.21)
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2012.11.30-2013.02.20)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2013.03.11-2013.06.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3.07.09-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