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臺灣第7期:物質文化專題

  • 歷史臺灣第7期:物質文化專題
    歷史臺灣第7期:物質文化專題
    作者/編者: 羅欣怡主編
    ISBN/ISSN: 22212728
    出版年月: 2014-05-01
    GPN: 2009903068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從籌建以來,就相當注意蒐集臺灣常民生活及臺灣史相關的各類文物,迄今為止已經收藏超過7萬件文物,臺史博期許成為臺灣歷史文物的重要典藏地,先民使用過的文物,是作為物質文化研究相當好的素材。 本館為了介紹館藏文物,也進行相關藏品研究,陸續出版了《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影片成果》、《珍藏台灣 :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藏選要圖錄》及《看見臺灣歷史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綜覽圖錄》等等,針對本館藏品進行選要式的說明及基礎研究。本館研究人員近年來也開始針對「物質文化」等相關主題進行專門研究,如《「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及今年甫出版的《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本期也有針對這兩本書的精闢書評。 本期以「物質文化」為題,邀集幾位對此一議題有專門研究的學者進行撰稿。陳計堯的〈「條約港制度」下南臺灣與廈門的商品貿易與白銀流動(1863到1895年)〉一文,重新檢視南臺灣的兩座條約港(臺灣府與打狗港)關於商品貿易與白銀流通的紀錄,並參酌與廈門港的關係,質疑「亞洲對西方」、「國家對國家」的兩分法,並不適合用以解析東亞地區多重的經濟關係,最後並探討「白銀」做為商品的意義。高淑媛的〈清代臺灣漢人商品生產與原住民工藝技術關係初探――以蓆與布為例〉一文,則以幾個清末臺灣特色商品為例,發現其原始的工藝技術提供者多為平埔原住民,試圖探討漢人商品生產與原住民工藝技術間的關係,代表了島內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謝仕淵的〈「今後凡有勤務者 須帶徽章」――1905年「保正甲長徽章」之研究〉,則以1905年開始確立的保正甲長徽章制度,探討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推動標準化、普遍性的治理技術過程中,與地方菁英如何互動,進而也映照了地方菁英與國家彼此互動摸索的歷史背景。本期文物史料譯介收錄陳國棟的〈穿著宣傳――日本人的戰爭宣傳手法〉一文,探討衣服如何也作為戰爭宣傳的一環。 除了專題論文外,本期收錄了三篇一般論文,首先是陳文立的〈1950、60年代兒童刊物中的理想兒童特質――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小學生雜誌》為中心〉,以本館館藏的《小學生雜誌》,進行文本解讀的研究,探討戰後初期兒童刊物中的理想兒童特質。其次收錄兩篇以本館為例的博物館學論文,分別是魏雅蘋的〈文化創意產業如何成為博物館教育推廣的延伸工具〉,試圖將博物館文創商品也納入為整體博物館服務及教育的一環;林潔琪的〈博物館會員制度設計初探——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分別從國內外博物館會員制度相關案例出發,認為博物館與會員的關係,應建立在滿足教育、研究與樂趣的需求,且提出臺史博召募會員的行銷策略,應以充實的博物館教育內容及豐沛的臺灣歷史研究能量,作為吸引會員的核心價值,並持續進行會員觀眾研究、了解觀眾,收集潛在會員名單並設定為優先召募對象。 此外,本期尚收錄我國駐瑞典鄭天授代表、文化部許麗慧參事,協助引介荷蘭末代行政長官揆一後人Michael Coyet所提供的揆一書信,並經由翁佳音進行專業的導讀;本期「論壇」中,收錄杜正宇撰寫的〈海外史料蒐集經驗談――以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之近代臺灣相關檔案為主〉,對美國國家檔案館所藏的近代臺灣檔案做了整體的簡介。 ~摘自本期羅欣怡主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