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歷史臺灣》共收錄6篇文章,涵蓋:學術論文2篇、文物與史料1篇、短論與書評2篇、活動側記1篇,研究對象從聲音到圖像、自近代到當代,更揉合了傳統與科技,每一篇文章帶領讀者不只是學術參與,更能多角度地認識及走進曾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
陳家豪、朱書漢,〈近代臺灣石油開發與運輸方式的演進:以苗栗出磺坑油田為中心的探討(1904-1941)〉,實證分析臺灣鐵路運輸對近代石油開發的貢獻;
鳳氣至純平,〈漫畫與戰爭:日治中期以降諷刺漫畫中的戰爭〉,將「漫畫」作為圖像史料的研究體裁,探究圖像及其文字訊息如何描述與呈現當時臺灣社會所處時局。
陳由瑋,〈戰前來臺的愛努演說家:門別光藏的臺灣行腳〉收集臺日韓報章期刊等戰前史料,串起北海道跟臺灣的歷史關聯性;
張安理,〈為什麼歷史要用VR轉譯?以VR《1895臺北危城》為例〉呈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持續透過各種視角的歷史素材,再現1895年乙未抗日戰役的始末;
黃瀞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品登錄號標記之適切性〉分析目前博物館的標記材料、方式、位置;如何讓新技術與傳統典藏登錄方法相輔相成,兼顧管理需求與文物保護原則。
最後想和讀者們分享的是:經本刊編委會討論後,決定積極鼓勵出版專號,並酌採客座主編制度。第27、28期為特別徵稿,徵稿方向為:第27期「開放的歷史詮釋與當代社會」,第28期「博物館常設展及其更新」。
同時,持續邀集歷史學、博物館學、文物典藏及檢測修護、展示規劃及教育推廣等相關課題之論著,竭誠歡迎相關領域專業研究者及學友踴躍賜稿,投稿方法可參見本刊稿約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