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

  • 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
    歷史臺灣第8期:大眾史學專題
    作者/編者: 張隆志主編
    ISBN/ISSN: 22212728
    出版年月: 2014-11-01
    GPN: 2009903068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 「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依據周樑楷教授的定義,包含大眾的歷史、歷史是寫給大眾的、歷史是由大眾來書寫的三個意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自成立以來,無論在研究出版、典藏展示及公共服務等工作,都與臺灣民眾歷史記憶息息相關。本期更策劃「大眾史學」專輯,包含專題論文、論壇與座談會紀錄及名著譯介等內容,希望進一步推動相關課題的討論。 本專輯四篇研究論文,分別以歷史文本及博物館展示為主題。在歷史研究方面,吳玲青的〈日治時期臺灣的日記本〉一文,以日治時期流通的日記本,配合《臺灣日日新報》日記本的販售記事,考察殖民時期臺灣的生活和知識世界。林傳凱的〈「大眾傷痕」的「實」與「幻」〉一文,分析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口述史及回憶錄中所出現的多重版本、言述空間及記憶政治。 在博物館展示方面,周宜穎的〈博物館如何展示棒球歷史?〉一文,從日本野球殿堂博物館、甲子園歷史館及臺史博等個案,探究其棒球歷史論述及展覽素材手法,並討論公眾參與博物館展示與歷史詮釋的可能性。陳涵郁的〈博物館書寫的大眾史〉一文,則分析臺史博的《臺灣女子.非常好》特展的內容文字物件與空間敘事,及對於觀眾認知及歷史反思的影響。 本期新設的名著翻譯專欄,收錄美國史家卡爾.貝克(Carl Becker)的著名講稿〈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全文。由黃煜文自《美國歷史評論》原文重新翻譯,並由張隆志撰寫解題,提要說明此文的內容特色,以及對於台灣大眾史學的可能啟發。而文物與史料譯介收錄了陳怡宏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藏日記簡介〉,綜合介紹臺史博近年收藏的日記類文物及大眾歷史的重要素材。 為促進關於大眾史學的認識和討論,本期蔣竹山的論壇文章〈當歷史成為商品:近來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從消費史角度討論歷史文物商品化與流通化的趨勢。另一篇為2014年8月2日在臺史博舉辦的「大眾史學與博物館座談會」紀錄(陳瀅州),與會者以臺史博為具體實踐案例,討論「博物館與歷史再現」及「歷史博物館的當代任務」等重要課題。 本期另收錄一般論文及書評各一篇。林佳逸的〈家庭觀眾參訪博物館研究分析〉,透過不同的案例探討與思考家庭觀眾到博物館的參訪的目的與行為,作為臺史博未來針對家庭觀眾進行相關規劃時的參考。書評為孟祥瀚評論陳靜寬著的《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895-1945)》。 ~摘自本期張隆志主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