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臺灣第12期:次專號 聽覺文化

  • 歷史臺灣第12期:次專號 聽覺文化
    歷史臺灣第12期:次專號 聽覺文化
    作者/編者: 李承機主編
    ISBN/ISSN: 22212728
    出版年月: 2016-11-01
    GPN: 2009903068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 臺灣的聽覺文化應該可以追溯至原住民形成部落社會之初,但記錄聲音的錄音技術遲至19世紀末期始於西方文明之中發生,待傳入臺灣已是1895年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以降。從而,已在西方與日本本土擁有相當程度產業化歷程的錄音技術,於20世紀初期逐漸在臺灣實用化的時期,已經可以被稱為「音聲產業」,臺灣的聲音記錄即從此帶有高度商業化等資本主義之特徵。如果從1914年最早具有本土內涵並進行商業發行的唱片算起,臺灣的音聲產業發展已超過百年,留下的聲音資料不可計數。 從聲音記錄的載體觀之,經歷過各種材質與轉速的唱片,錄音膠捲、磁盤、光碟等,再到當今可以電腦直接執行存取的數位檔案,愈早期的載體當中以商業流通的音樂與戲曲為大宗。隨著錄音技術發達之下的普及化,以及音聲載體本身便利性的提高,愈晚期不僅限於商業使用,即有愈多紀錄各種各類活動所留下之音聲資料。這些聲音容納在這片島嶼上活躍過的族群文化,而各種政治、社會及經濟活動,也能透過這些聲音的再生體驗,使我們當代的民眾能夠「聲」歷其境。 以往對音聲資料較有保存處理或研究經驗者,主要為民間收藏家與部分音樂及文學相關領域學者,聽覺文化的歷史與展示音聲文物史料的博物館領域則尚未受到廣泛討論。緣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近年來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初以前為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展開聲音資料徵集,除辦理「臺灣唱片工業100年紀念展」(2014年)及「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2016年),也向各機關或個人廣泛徵集聲音史料。目前已建置「臺灣音聲一百年」網站,作為聲音史料發布平臺。值此各界開始對音聲資料逐漸重視之始,臺史博特別以「聽覺文化」為題,策劃本期次專號。 ~摘自本期李承機主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