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心智障礙青年藝術共融繪本展 ╳ 戲劇導覽110年博物館共融學習推廣計畫關於展覽藝術開啟使你我對話的故事。藝術創作是人思維的延伸,呈現心理與經驗的投射,藉由多元藝術創作方式,開啟表達與對話的契機。此展覽以語言與非語言方式,展現心智障礙者自我表達的多樣性,並於實體展覽現場及線上活動,使心智障礙青年與...
19世紀以來,隨著英國的海外擴張與歐洲帝國主義的影響,運動作為歐美文化的一環被介紹到世界各地,特定的身體活動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漸漸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臺灣社會普遍的認識運動是與日本接觸之後,遊戲的快樂、與日本競爭的機會,運動被賦予了不同的想像,成為臺灣人認識運動的開端。在戰後,為了爭取國際發...
本展覽為「畫我‧短漫畫比賽」之獲獎作品展,比賽主題為「我」,希望透過獲獎作品讓更多民眾貼近漫畫,感受每件作品的光芒與溫度;亦期待透過博物館式展覽,實踐國家漫畫博物館的初衷與理念,期盼臺灣漫畫能感染更多人,共享愛漫畫的心。入口意象、展覽總說為鼓勵大家透過漫畫發揮創意,特別以「我」為主題,辦理策展。每個...
說到臺灣歷史上的船,大家率先浮現的印象,也許是體積龐大、乘風破浪的遠洋船舶;不過,其實還有更多船,不在遙遠的大海,而是在我們熟悉的生活周遭。就有這麼一艘小船,曾經在臺南與安平的水面上,悠揚晃蕩超過一甲子時間,最後還晃進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展場大廳裡。這個展覽,將要走近臺史博重要的館藏品「單桅手撐船...
無知的是我們的眼光。我們以為島民們沒有名字,但他們的人名聽起來像海浪一樣響亮。〜引自陳黎,〈紅頭嶼.一八九七〉「我是臺灣人」,這句話用來凝聚人心、在臺灣社會聽來幾乎沒有疑義,但「我是臺灣人」是否真具有凝聚共識的力量?對於臺灣本島以外的人是否具有同等力量?臺史博策劃「離人・離島」特展,主要的核心問題是...
「想要有個家」,為工作勞碌的人們建構起生活意義之美好追求,而樹立在街頭的建案廣告,堆砌著擁有理想住宅的幸福圖像。臺灣百年之間歷經2次重大政權轉變與移民人口流動,啟發了現代住宅與住居文化的嶄新擘劃,日、美勢力先後在臺灣進行住宅建築的融會與交流,為解決戰後與城鄉移民安頓的難題,國家透過國民住宅政策,企圖...
從2000年以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長期接受民間常民文物的捐贈,其中有不少物件來自社會大眾捐贈長輩的生活遺物,藉由評估文物的過程,挖掘出不少個人與家族歷史,促使後代子孫重新回憶、發現並認識長輩生命背後的小故事,因而對於「長輩」、「家族」產生更深刻的認同,「祖先」與自己的關連不再遙遠,有了意義,這正是...
過去二十多年,臺史博已在常民物件蒐集、文化平權實踐、當代典藏與展示等面向累積許多成果,2019年更啟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的展示更新。透過本展的微觀呈現,將帶領觀眾窺見臺史博、認識臺史博、記憶臺史博,並歡迎國內外旅客在12月8日臺史博重新開放參觀之際前來共襄盛舉!
2019年適逢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為了讓大眾了解更多公約的內容,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19年11月20日「國際兒童人權日」推出「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主題特展,並於2020年9月30日至11月1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辦理巡迴展,讓更多人理解人權與兒童權利的重要精神...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特展」以日本的教科書為觀察起點,探究教育的核心價值。2018年於臺灣設計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首展,同年底移展臺東設計中心,2020年移展至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展出。本展特別結合臺史博豐富的教科書館藏,併陳展出臺灣與日本兩地教科書,呈現出兩地教育策略與實踐、臺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