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史臺灣第6期

  • 歷史臺灣第6期
    歷史臺灣第6期
    作者/編者: 謝仕淵主編
    ISBN/ISSN: 22212728
    出版年月: 2013-11-01
    GPN: 2009903068
    出版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 2002年起,本館開始啟動「海外臺灣相關資料調查與收藏計畫」,累積了質量較為整齊的16至19世紀西方有關臺灣的地圖以及古籍資料,並陸續規劃翻譯出版。今年我們翻譯出版了三本外文臺灣史料,包括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1875年所寫〈臺灣紀行〉(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館藏1795年荷蘭文《福爾摩沙圍城記》(Anthonius Hambroek, of de belegering van Formoza, treurspel),以及館藏清法戰爭期間法軍隨軍醫務人員René Coppin的書信集手稿這三本新書。本期也特別針對這三本新書做評析介紹。 這回我們以臺灣涉外關係史為題,邀集了幾位對此一議題素有專精研究的學者撰稿。翁佳音的〈17世紀後半的漳州海商與通事〉一文,透過相關中外史料,考證出17世紀後半的幾位正史少載,甚或未載的漳州海商與通事。這幾位通事、商人反映了16世紀中葉以後漳州九龍江出口沿岸地域的興起,龍溪、月港、同安,其後的海澄,以及南部浯嶼一帶海商與通事的輩出。李毓中〈從臺灣的鄰島到鄰國:古地圖中的「巴丹(Batan)」島與「巴士(Bashe)」海峽名稱考〉一文,藉由臺灣南方海域「巴丹」群島與「巴士」海峽地名學的研究,討論15至19世紀歐洲人在此海域的拓展過程,同時,亦對巴丹島如何從臺灣的鄰島變成鄰國,以及為何「巴丹」群島所在的海峽,卻被稱為「巴士」海峽的此一奇特地名學現象,提出歷史解釋。參與《李仙得臺灣紀行》一書編著的蘇約翰(John Shufelt)〈李仙得略傳〉一文,則以19世紀末牽動東亞國際情勢重要人物李仙得為對象,詳述其生活與性格,及他對北美及遠東重大事件的塑造參與。本文還著墨於他的心態動機,而影響其後續事發與行動。康培德〈閒談1650年前後留下旅臺見聞與遊記的歐洲人士〉一文,介紹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於1650年前後旅臺留下的見聞與遊記。包括荷蘭的John Struys,以及出生於今日德國的Caspar Schmalkalden、Johann Jacob Merklein等一共3人。透過這些遊記,構成我們了解當時臺灣圖像的不同觀點。 此外,本期也透過吳佳霓〈是誰遇見誰?從異文化主題展看海外臺灣文獻的展覽運用〉,來談臺史博關於異文化主題展覽的策展概念及設計轉化的過程,包括教育推廣活動的配合,藉此呈現策展人規劃展覽的思考與歷史教育理念;在本期「論壇」中,也特別邀請林玉茹介紹美東圖書館、檔案館中相關臺灣資料的收藏;石文誠則針對臺史博海外臺灣資料的調查蒐藏,做了總體的介紹回顧,並述及館內未來計畫。 ~摘自本期館長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