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餅~饅頭~」「修理紗窗、紗門~」,聽見這些叫賣聲,不知道是否讓你/妳聯想到走賣於巷弄間的攤販身影?「叫賣臺灣味」特展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攤販為主題,重溫古、今攤販的歷史滋味。攤販們為了招攬生意,大聲吆喝叫賣或是利用響器發聲,聞「聲」往往就可讓人們想起特定的味道、生活的瑣事、遠方的消息。走賣的小攤子...
臺灣長什麼樣子?環境的地景形貌是自然風土與人文民情兩造,長時間交互流動與作用所積累的整體表現,當代的臺灣人可以很輕易地從地圖上,透過外型輪廓辨識臺灣,而各時代的記錄者們對寶島臺灣的想像卻是各有不同,因此我們很難想像16世紀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臺灣曾以許多不同的形狀出現。同樣的,在攝影技術普及的今日,...
土地公,是臺灣分布最廣、最親近人們生活的基層地方神明,無所不管的特色與親民的形象,使土地公成為臺灣跨越族群與地域限制,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神明。在土地公親切的微笑背後,這位老人家肩負著管理地方的責任,守護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舉凡聚落、農業、山林、水源、財富、家庭,甚至墳墓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都是...
臺灣四面環海、信仰活動豐富,王爺信仰是極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又以西南沿海各地的「王醮」(又稱「瘟醮」、「迎王祭典」)最具特色。許多地方每年、隔數年或不定期地興造王船、舉辦醮典科儀、遶境刈香、送船火化等豐富的儀式,壯觀的場面、馬拉松式的動員,成為社區團結、地方文化展現、商業觀光的原動力,映照出臺灣社...
棒球在臺灣,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與共同記憶。「逆轉勝:臺灣棒球特展」描繪百年來棒球熱潮如何傳播到臺灣,逐漸發展。透過嘉農建立了屬於臺灣人的棒球成就,藉由軟式棒球的普及開展了棒球的社會基礎,最終在一場場的國際賽中,凝聚臺灣人的認同與自信,終而打造了棒球的「國球」地位。棒球是臺灣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之一,對...
田野裡的農夫,一鋤一鋤地埋首耕耘腳下的大地,粗糙長繭的雙手與額上滴落的汗水,在為一家溫飽掙扎的過程中,同時也孕育出人類文明的基礎。話說「民以食為天」,數千年前,當人類馴服了家畜、跨上了馬背;數百年前成功橫越了大洋;近百年征服了天空,甚至登上了月球,這些從大地緩緩長出的農作物,仍不變地供應著人類最根本...
記憶,是每個人在歲月中累積的無價財富。此次展覽以串聯世代記憶為目標,展場不再只是知識傳播的場域,而是生活經驗 與記憶的分享園地;展覽也不再只是理性嚴肅的所在,而是親子共遊感性分享的平臺。希望透過展場中農村的生活景象、街上的攤販與店家、熱鬧的廟會活動與古早的童年遊戲,勾起阿公、阿嬤久未提及的回憶,打開...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平埔原住民的故事關於平埔原住民如何重新追尋記憶與族群尊嚴的曲折之路也是一個關於你我,關於所有臺灣人的故事透過「看見平埔」特展我們希望讓觀眾回顧過去,理解當代的臺灣社會也學習更包容、尊重與珍視臺灣社會裡的多元文化價值 歷史洪流中的平埔原住民臺灣歷史上歷經許多的外來統治者,前仆...
1949年,中國彼岸大批軍民伴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這些匆匆遷徙來臺的軍民,開始從軍營、學校周圍,尋找簡單搭建的安身立命之處,這樣的群居住所,我們稱它為「眷村」。而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眷村,以及眷村文化的繁衍生根,業已在臺灣超過一甲子。眷村的居住者,經歷戰爭動亂恐慌的政治氛圍,漸趨於臺灣社會生活定居、...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非常貼近人的學問。這門廿世紀蓬勃發展的學科,以人為本,分支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與語言學等四大分支,探討人從古至今、從生物性到文化性,從個人到群體與自然環境及超自然的互動關係。這門「人」的學科於十九世紀崛起於臺灣,「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