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在地,原為「臺江內海」一部分。兩百年來,曾文溪改道氾濫、內海浮覆成陸,像部張力十足的土地劇場。面對自然環境變化,臺江先民發展出「避水(患)而居」、「順水(域)而生」的生活樣貌。在洪氾中,家屋「竹籠厝」(Tik-long2- a2-tshu3)是人民最重要所有,因抗水患而有「扛厝走...
臺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東南亞的面孔,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當下已突破14萬人、移工逾68萬人,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停留多久,都已成為臺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無論是在400年前或是現在,臺灣文化的多元和混融,透過來自四方、先來後到的移民加入,形塑今天的面貌。東南亞移民常被與「新住民」畫上等號,事實上這些移民...
主辦:大學共同利用機關法人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國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共同主辦: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與日本兩地之間,有著從日本列島到臺灣的海溝帶,及其延長上無數的斷層帶,從地理結構來看,臺、日共同位在不可分割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是臺、日不時地需要面對與挑戰的相同課題,地震災難所帶來的影響遍及經濟...
關於本特展「吃」,是生物的本能,除了飽足身體的飢渴、提供營養、滿足口味外,也蘊含、象徵甚至延伸出豐富重要的無形意義。讓我們跟著特展一起穿梭時空,探索史前時代到當代,臺灣島上各不同群體從食材生產環境、菜市場、廚房到餐桌間,大、小傳統交織的飲食文化故事,同時關注爭議食物和新型態食物生產思維對社會生活和生...
展覽緣起「壺光歲月—竹園岡安平壺特展」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南一中「博物館探索與參訪」館校合作選修課程產出的成果,展覽內容、展示規劃設計與製作、活動發想與執行,都由南一中師生一手包辦,充分展現創意與巧思。除了展場入口以摺紙堆疊而成的大型安平壺意象外,更融合運用了文物、口述訪談影片、動畫、...
「228七O」二二八事件將近七十年,在歷史的長河裡也許不算久遠,對多數人而言也許不那麼切身,然而作為開展臺灣近代政治發展的關鍵事件,它深深地在臺灣社會留下烙印,影響著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我們。而今,親身經歷事件的人都已是八、九十歲了,身為臺灣社會主幹的我們,是怎樣理解、認識,而在這樣的理解與認識之上,...
「伊甸畫臺灣」畫展是「自在飛翔的心靈世界」系列活動之一,邀請伊甸的身心障礙畫家蒞館展出。這次展覽作品不僅描繪臺灣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同時也有藝術家們心靈世界的抒發。透過各種不同的筆觸與繽紛的色彩,您將感受到畫家們所展現的美感與無限創造力。在看身心障礙畫家們「繪」出臺灣美麗景緻的同時,也「話」出他們對藝...
觀光旅遊帶動了消費經濟發展,購買地方特產品作為行旅紀念物或伴手禮,是旅遊中不可或缺的安排。臺灣觀光旅遊產業發展於日本時代,因交通設備完善,制度完備,活絡了島內與島外旅遊活動,促進各地特產品製造與消費。各地特產往往是地方形象的代名詞,傳達地方的風土人情。隨著觀光時代的來臨,為了迎合旅客,臺灣的自然風景...
慈善家、藝術家、知名商人,這些都是坊間曾賦予清乾嘉年間府城文人林朝英(1739-1816)的稱號;然而,早期民間對於林朝英的認識,像是海寇蔡牽報恩,或是日本時代林朝英於三界壇埋金的傳聞,多有穿鑿附會。本特展透過展出林朝英藝文作品、家族系譜及日常單據,及其家族後人林叔屏先生(1923-2014)所捐贈...
聲音印刷術印刷術改變了人類的訊息流動模式,用視覺顛覆了這個世界。20世紀初,錄音技術與唱機的發展,讓聲音能「印刷」而傳播,於是,一場以聽覺為核心的革命開始了。從圓盤唱片、磁帶到數位化資訊,科學與聲音商業的發展,讓近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透過傳播的交疊,眾聲喧嘩。1914年,臺灣藝人被帶往日...